2015年4月6日星期一

[转帖] 巴菲特式投資 - 四個重點 - 止凡

1. 事後聰明偏見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復雜性與難度。事後聰明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Picture
 
 
巴 菲特在投資中盡量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對伯克夏.哈撒韋的投資(當年主要以紡織業為主)給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他 被迫將持續虧損的紡織業務關閉。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資准則,即投資於保持一貫經營原則的公司,避開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該公 司的經營者做得更好,能夠扭虧為盈。「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巴菲特承認,「但是我們學會了如何避開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 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2. 過度敏感效應

過度敏感效應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傾向於高估與誇大剛剛發生的事件的影響因素,而低估影響整體系統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從而作出錯誤判斷,並對此作出過度的行為反應。敏感能使人們及時發現異常現像並加快對此的反應速度,但也會加大反應的幅度,使反應過分。

以 美國「911」事件為例。「911」事件後,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毀紐約世貿雙塔的情景極大刺激了美國公眾的神經,於是人們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險性,傾 向於選擇其他旅行方式,美國航空業隨之進入大蕭條期。然而,數據統計顯示,即使考慮到「911」事件的航空災難,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 事故率是火車旅行的三分之一。過度敏感效應在股票市場投資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在股市上漲時,人們往往過分樂觀,傾向於相信大牛市是永無盡頭的,於是過分推 高了股票價格。而股市下跌時,人們往往過分悲觀,傾向於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於是過分打壓了股票的價格。巴菲特認為正是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使 得股票價格圍繞其價值進行過分的波動,為投資帶來機會。他認為好的投資者應當利用這一現像,在別人貪婪時恐懼(1969年當巴菲特發現股票市場中人們已經 陷入瘋狂時果斷拋售了所有股票,並解散了投資基金),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1973、1974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進入熊市後,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倉成功抄 底)。巴菲特認為,「股票市場下跌在某種情況下不是壞事,投資機會正是從投資退潮中顯露出來。」

3. 信念固執現象

信念固執現象是指人們一旦對某項事物建立了某種信念,尤其是為它建立了一個理論支持體系,那麼就很難打破人們的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証據與信息出現時他們也往往視而不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越是極力想証明自己的理論與解釋是正確的,就越是對挑戰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閉。

信 念固執現象是股票投資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股票投資者往往傾向於預測股市的漲跌與股票價格的波動,各類証券分析機構也通過預測股價波動獲取收益。然而, 人們往往會落入信念固執的思維陷阱,在滿倉時忽視下跌信號的出現,而在空倉時忽視上漲因素的累積。巴菲特看透了這一思維誤區,主張理解投資與投機差異,認 為應理性投資而不應非理性投機。應當說,這就是巴菲特法則的思想精髓——價值投資。

凱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釋過投資與投機的差 異。凱恩斯認為:「投資是預測資產未來收益的活動,而投機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對格雷厄姆來說,「投資操作就是基於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並能獲 得滿意的回報。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所關注的就是資產——在我們這裡是指公司—--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 你是投機者,你主要預測獨立於公司的價格變化。」以上述標準來看,中國股市目前還是一個投機氣氛濃厚的市場。

4. 過度自信傾向

過 度自信傾向是指人們在對過去知識進行判斷中存在智力自負現象,這種現象會影響對目前知識的評價和未來行為的預測。盡管我們知道自己過去出過錯,但我們對未 來的預期仍然相當樂觀。造成過度自信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往往傾向於在他們完全正確的時刻回憶自己的錯誤判斷,從而認為這隻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與他們 的能力缺陷無關。過度自信傾向幾乎影響了每一個人,約翰遜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尼克.裡森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 林銀行的倒閉。可以說過度自信傾向是人類理性決策的最大敵人,這一傾向還容易使人們產生控制錯覺,就如賭徒,一旦贏了就歸因於自己的賭技與預見力,一旦輸 了就認為「差一點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從理性角度來看,進行賭博與購買彩票從概率上來說是一場必輸的游戲,然而還是有無數賭徒與彩民由於控制錯覺而沉 迷於此。

真正擺脫過度自信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的股票投資人都堅信自己能夠判斷出大盤的漲跌趨勢,並通過「逢低買入 與逢高賣出」來獲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將遠遠超出大盤指數的漲幅。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據統計90%的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投資收益落後於大盤指數 的增長,盡管這一統計數據是如此明顯的証據,人們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那部分10%的投資者,而拒絕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組合,認為這是對自我智力的羞 辱。巴菲特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認為大盤是無法預測的,能夠把握的是對股票背後公司價值的評價與未來收益的預測,因此他從不期望於通過預測大盤來獲 益。

此外,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在伯克夏.哈撒韋公 司1998年年會上他說:「我很敬佩安迪.格羅夫和比爾.蓋茨,而且希望把這種敬佩通過資金支持他們轉化成行動。但是說到微軟與英特爾,我不知道十年後的 世界是什麼樣的,而且我也不喜歡玩那種對方佔優勢的游戲。我花所有的時間考慮技術,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這個行業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 個聰明的人。確實有人能分析這個行業,但是我不行。」

此文章首次在「取之有道」發表於 2008-1-29

後記:

這篇是2008年轉載得來的文章,今天突然回看一下。這些年看了太多股神巴菲特的書籍,又會非常留意他的訊息,對他的概念都算是有所掌握,亦分享過不少。對於這篇文章的論點,感覺是非常合理,亦相當理性,值得我們溫故知新,對自己有機會犯下的錯加倍警惕。 
 

 
文/止凡,香港『取之有道』部落格主筆,多年來發表過許多的好文章、好提醒,擁有許多忠實讀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